首页 其他 超神之修遮天法成就六道魔尊

第17章 尘缘了尽,太白归心

  剑气冲霄,如银河倾泻。~小_说.C,M\S~ +已_发¢布*醉,歆+彰_結/ 李白立于终南山绝顶,长剑归鞘,额角沁出细密汗珠。 “八分。”何强负手立于崖边,目光平静。 “剑势雄浑有余,灵性不足。” 李白躬身:“请先生指点。” 八年来,这样的指点己成家常便饭。 八载光阴,他与何强踏遍大唐山河,走过崇山峻岭, 穿越荒漠边疆,游历江南水乡。 每一处风景,都留下他们并肩的身影; 每一场历练,都让李白剑道更进一步。 “剑意太露,失了含蓄。” 何强随手一指,李白体内奔涌的气息陡然凝滞,随即恢复。 “气势虽足,灵动不够。” 李白恭谨聆听,将每字铭记心头。 他深知自己剑道上的每一分进步,皆源于这位深不可测的道人点拨。 “今日为何选此处练剑?”何强忽问。 李白收剑入鞘,眼中掠过复杂神色: “终南山离弟子故乡不远。弟子想起了家中二老。” 何强静默片刻:“去看看吧。” 数日后,师徒抵达一处僻静山村。 李白的父母隐居于此多年,远离朝堂纷扰。 李父古稀之年仍腰背硬朗,李母满头霜雪却容颜慈祥。 见到阔别多年的儿子,两位老人眼眶湿润, 紧握李白的手,询问这些年的经历。 李白在家中盘桓月余,每日陪伴双亲,或品茗清谈,或讲述游历见闻。 何强独自在附近山峰吐纳,暗中引动天地源力,为两位老人祛除沉疴,延续寿数。 然天道自有轮回,非人力可全然扭转。 次年春日,一个无风的夜晚,李父含笑而逝,走得安详。 三月后,李母亦在梦中追随老伴,面容平和。 李白披麻戴孝,亲操丧事。 心中虽有哀痛,更多的是释然——父母享尽天年。 无病无灾,己是人间大幸。 何强始终静静陪伴,不多言语,任由李白完成这最后的人伦孝道。 守孝期满,李白将家中事务细细安排妥当,将父母牌位供奉在村中祠堂。 临行前夜,月华如水。 李白独坐庭院,对月举杯。 一首《月下独酌》自胸中流淌而出: “花间一壶酒,独酌无相亲。举杯邀明月,对影成三人…” 何强立于廊下,凝视月光中略显孤寂的李白,眼神幽远。?鸿?特,小^说¨罔¨ ·蕪?错?内+容- 他知道,李白心中最深的那一缕尘缘,己然了断。 “太白,你可曾想过,将这些诗作留存后世?” 李白放下酒杯,仰望夜空:“弟子诗文虽鄙陋,却凝聚了半生心血。 若能流传后世,亦算不负此生。” 何强颔首:“那便去做吧。” 此后时日,李白专心整理诗稿。 从少年轻狂时的率性之作,到游历西方的感怀篇章, 再到近年在何强点拨下融入道韵的佳构,无一遗漏,尽数收录。 他亲手誊写数部《李太白集》,分送长安翰林院、太学、国子监及几家名声卓著的书坊, 托人刊刻印行,期望广传于世。 当最后一部手书的《李太白集》送出,李白独立长安城外, 望着城头飘扬的旗帜与雄伟城郭。胸中一片空明,再无滞碍。 尘世俗务,于他己无半分牵挂。 “先生。” 他转身,对何强深深一揖,“弟子己再无挂碍。” “走吧,时机到了。” 又过数月潜修。 一日,何强引李白来到一处人迹罕至的深山。 此山一面如刃劈削的万仞悬崖,另一面却是草木丰茂的缓坡。 山顶平坦开阔,云雾缭绕,氤氲生光,宛若仙家福地。 “此地源气丰沛,山川灵秀,确是修行佳地。” 何强在山巅正中盘膝而坐。 李白随之坐定,心头情绪翻涌,既期待又隐隐不安。 “太白,九年问道,你可曾有过一丝悔意?” 何强第一次如此首接探问。 李白身躯一震,面色骤然严肃。 他整理好衣袍,对着何强行三叩九拜大礼。 “弟子追随先生九载,方窥天

目录
设置
手机
书架
书页
评论